大暑節氣的寓意和傳統
2023-07-19 15:46:15 來源:網絡整理
大暑節氣的寓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來臨了,大暑氣候特征是高溫酷熱、雷暴、臺風頻繁。“暑”是炎熱的意思,大暑,指炎熱之極。大暑相對小暑,更加炎熱,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、最炎熱的節氣,“濕熱交蒸”在此時到達頂點。
大暑節氣正值“三伏天”里的“中伏”前后,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。大暑時節陽光猛烈、高溫潮濕多雨,雖不免有濕熱難熬之苦,卻十分有利于農作物成長,農作物在此期間成長最快。
大暑節氣的傳統有喝暑羊、斗蟋蟀、吃仙草、送大暑船、曬伏姜、吃鳳梨、吃面條、煎青草豆腐、送瘟神、吃荔枝、吃米糟、喝伏茶、燒伏香、過大暑、吃童子雞、暑月游船等。
1、喝暑羊:華北地區有在大暑這一天喝暑羊,也就是喝羊肉湯的習俗。經過緊張的夏收勞動,人們非常疲倦,要好好休息一下了,這時全家會聚在一起,吃一個香噴噴的新麥饃饃,喝一碗味道鮮美的羊肉湯。
2、斗蟋蟀:大暑時節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時節,人們有茶余飯后斗蟋蟀取樂的風俗。
3、吃仙草:廣東很多地方有在大暑吃仙草的習俗。仙草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,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,被譽為“仙草”。
4、送大暑船:送大暑船這個習俗是浙江沿海地區,特別是臺,好多漁村都有這個習俗,意義是把“五圣”送出海,送暑保平安,祝福人們五谷豐登,生活安康。送大暑船時還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。
5、曬伏姜:山西、河南等地,三伏天時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,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,于太陽下晾曬。充分融合后食用,對老寒胃,傷風咳嗽等有奇效,并有溫暖保健的功效。
6、吃鳳梨:臺灣有民諺:大暑吃鳳梨,是說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。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“旺來”相同,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、生意興隆的象征 。
7、吃面條:大暑到,臨沂城鄉就有大暑“喝暑羊”(即喝羊肉湯)或者吃面條的傳統習俗。這一天,家家戶戶嫁出去的閨女和結了婚的兒子都要回父母家,殺上一只羊,做上一鍋涼面條,全家人一起喜氣洋洋喝羊湯,吃面條,熱熱鬧鬧過大暑。
8、煎青草豆腐:大暑節氣來臨,浙江溫州人有煎青草豆腐的習俗。青草豆腐指的是將仙草、甘草、夏枯草與菊花、金銀花等中草藥煎制成豆腐形狀,冷卻后食之,清涼解毒,生津止渴。過去不少家庭都能自制食用。
9、送瘟神:三伏暑天,赤日炎炎,也是瘟疫疾病的爆發期。過去人們在河船上要舉行祭祈活動,將船劃到很遠很遠的地方,以示送走瘟神,百病無蹤。
10、吃荔枝: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有吃荔枝、羊肉和米糟的習俗,叫做“過大暑”。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,富有營養價值,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。先將鮮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,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嘗。這一時刻吃荔枝,最愜意、最滋補。
11、吃米糟: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還有吃米糟的習俗。米糟是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酵,透熟成糟;到大暑那天,把它劃成一塊塊,加些紅糖煮食,據說可以“大補元氣”。
12、喝伏茶:從古至今,民間都有大暑三伏天飲伏茶的習俗,伏茶,是三伏天喝的茶,是由金銀花、夏枯草、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,有清涼祛暑的作用。古時候,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,免費給來往路人喝。
13、燒伏香:一說是說大暑氣溫高,農作物生長最快,大部分地區的旱、澇、風災也最為頻繁,搶收搶種,因此百姓燒香祈福,祈求風調雨順,百谷豐登。二是說在伏天里用藥香熏烤特定的穴位,可以治療多種頑固的疾病。
14、過大暑:莆田人在大暑那天有吃荔枝、羊肉和米糟的習俗,叫做“過大暑”。在大暑那天,親友之間,常以荔枝、羊肉為互贈的禮品。
15、吃童子雞:湘中、湘北有“大暑吃童子雞”的進補方法。童子雞指的是不會打鳴,飼養期在三個月內體重達到1~1.5斤,還未配育過的小公雞。和老雞比起來,它們熬的湯沒那么油膩,蛋白質也更易被人們吸收,據說其體內的生長激素對成長期的孩子有很好的補益作用。
16、暑月游船:大暑時期,古人絕不是獨守在家里,做“宅男”“宅女”,相反,倒把這樣的酷暑時節當節日來過。“暑月游船”是當時的民俗之一。舊時每至六月,士女云集。
想知道更多24節氣相關知識,二十四節氣查看吧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