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版本的黃歷的宜忌為何不一樣?黃歷是不是迷信?
2019-04-28 09:24:22 來源:紫微黃歷網
黃歷宜忌不一樣帶來的苦惱
中國人歷來講究圖吉利、喜慶,特別是挑選結婚的吉日,家住上海三林鎮李大媽的兒子今年要結婚,為了給兒子挑選一個“良辰吉日”,李大媽可是沒少費工夫。特意到集市上買了一本《狗年運程》,準備給兒子挑個吉日結婚。
根據這本黃歷的內容,張大娘選定10月2日這天給兒子辦婚禮。結果在與女方父母溝通時,對方卻稱這一天“忌嫁娶”。原來,親家張大娘也買了一本黃歷,在10月2日這一天,明確寫著“忌嫁娶”。這可讓兩位親家犯了難,到底哪本黃歷才是正確的呢?兩位親家坐到一起拿著兩本黃歷一翻,才發現不一致的地方還真是不少。
名人也有因為黃歷鬧誤會的事,說相聲老師侯耀文入葬之日,是請了專人挑的“安葬”吉日??墒堑茏庸戮V那天并沒有現面,等到5天之后,挑了個“宜安葬”的吉日,才率德云社眾人到恩師陵前祭拜,并說入葬那天其實“忌安葬”。大家看的黃歷不同,各執一詞說對方不懂挑日子。
不同版本的黃歷是怎么來的,應該信哪個?
黃歷相傳是由軒轅黃帝創制,故稱為黃歷。最初是用來指導人們如何根據不同的節氣、不同的氣候特點安排農業生產,后來逐漸衍生發展到日常生活。幾千年下來,如同帝王八字(紫微斗數)與民間八字一樣,分為宮廷傳承和民間流傳兩脈。
在宮中為帝王服務的黃歷,有專門的天文官“欽天監”觀測記錄天象并計算和頒布,用于帝王大臣工作生活之參考,因而又稱“皇歷”。民間流傳的黃歷,則像八字一樣隨著時間推移出現各種不同的派別和版本,稱為“通書”,又稱“通勝”。
相比較而言,宮廷的版本有觀測天象和校正,邏輯嚴謹,準確度高。而民間的版本非常雜,每個擇吉館都有自己的吉兇宜忌,相互抄襲、謬傳濫用者比比皆是,參考度比較有限。至于地攤上所買的書籍,則更是粗制濫造,漏洞百出,不僅毫無參考價值,甚至害人匪淺。
乾隆四年,欽命莊親王允祿等官員率欽天監對擇吉通書進行一次全面的考訂,歷經三年完稿。乾隆皇帝將書定名為《協紀辨方書》,意為敬天之紀,敬地之方,是目前內容最完備,理論體系完整,價值最高的擇吉官方版本。
紫微黃歷站的黃歷,以乾隆皇帝御用的《欽定四庫全書協紀辨方書》為基礎進行編撰,并參考了其他擇吉著作。同時,剔除了古書中過時的迷信腐朽內容和宜忌項目,新增了像買車、買房、安裝家電等更多符合現代生活的擇吉項目,讓黃歷這個歷史悠久的文化更好地融入當今社會,真正做到古為今用。
黃歷是迷信嗎?如何用好黃歷?
黃歷的核心思想,就是希望人們尊重自然,天人合一,按自然客觀規律辦事,得以事半功倍,趨吉避兇。
但黃歷之所以又稱為“通書”,因為是大家通用的,即使再精確,也沒辦法結合到個體的實際情況,因而更多是大眾民俗,而非真正的個體參考。
因而大家在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大事時,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,能夠善用黃歷錦上添花當然最好,可如果因為害怕忌諱而錯失良機,那就得不償失了。
總而言之,一本好黃歷是人生的重要參考,但如果不考慮實際情況,把黃歷當成行事的唯一準則,那就變成迷信了。對于老祖宗遺留的文化財產,全盤接受是一種迷信,全盤否定也是一種迷信,只有不斷與時俱進,去蕪存菁,才能更好地傳承,發揚光大。
